咽喉是经脉循行交汇之处,又是呼吸饮食之门户,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构成了咽喉于脏腑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的相
互影响,五脏六腑病变多反映于咽喉,其中于肺、胃脾、肾、肝的关系更为密切。
肺 喉为肺系所属,与肺想通,是气体出入之要道,《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说:“喉应天气,乃肺之系也。”《经验喉科
紫珍集·原序》指出:“喉应天相,乃肺之苗也。”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重楼玉钥·喉科总论》更明确指出喉与肺相
结合,完成其呼吸生理功能,“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气之道也。”肺气充沛,则喉的功能正常,呼吸通畅,语声
宏亮。若肺金受伤,肺经热盛或肺气虚弱,以致功能失调,均能引起各种咽喉病。正如《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所说:“肺脾
雍滞,风邪热气,搏与经络,蕴蓄不散,上攻与咽喉。”《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亦指出:“喉燥痛,水涸上炎,肺金受克
故也。
胃 咽为胃系之所属,与胃想通,是水谷之通道。《重楼玉钥·喉科总论》说:“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说明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的生理关系,故胃气健旺。咽的功能正常。若过食煎炒,胃腑蕴热,则咽部出现红肿,痛的病理变化。在《血证论》卷六说:“凡咽痛而饮食不利者,胃火也。”《疮疡经验全书》卷一亦说:“胃经受热胃气通与喉咙,故患喉痈。”指出了胃与咽的病理关系,在临床上常见的热性咽喉病,多属于胃腑热盛之证。
脾 脾与胃互为表里,足太阴脾经络于胃,上挟咽喉,脾与胃,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变化上往往合并出现。《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说:“脾胃有热,则热气上冲,致咽喉肿痛。”由于脾胃疾病多反映于咽喉,故历代医家有“喉咙者,脾胃之候也”的说法。
肾 肾为藏精之脏,其经脉如肺中,循喉咙。咽喉得肾之精气濡养而健旺,生理功能正常,则不易为邪毒所犯。若因肾虚,咽喉失于濡养而功能不健,兼以阴虚,虚火上炎;或肾阳虚,虚阳上越,伤及咽喉而为病。正如《疡医大全》说:“肾水不能潮润咽喉,故其病也”。
肝肝之经脉循喉咙入颃颡,肝之精气上于咽喉。若肝气郁结,疏泄升降失常,则影响喉的正常生理功能。肝郁化火,可导致气火凝滞于咽喉而发病。《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厥阴终者,中热嗌干。”指出了肝与咽喉的病理关系。
咽喉是经脉循行交汇之处,在十二经脉之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间断接通于咽喉外,其余经脉直接通达:
手太阴肺经,入肺脏,循喉咙中。
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走颈部,挟口入下齿中。
足阳明胃经,从上齿中,出挟口环唇,循下颌角前,沿咽喉入缺盆。
足太阴脾经,上行挟食道二旁,循经咽喉连于舌根。
手少阴心经,挟食道上循咽喉,连于眼。
手太阳小肠经,其支从缺盆循颈经咽喉上于颊。
足少阴肾经,从肺上入喉咙,挟舌根。
手少阳三焦经,从肩走颈经咽喉至颊,入系舌本。
足少阳胆经,从颊车,下走颈经咽喉至缺盆。
足厥阴肝经,循经喉咙、舌,环行于唇内。
此外,任脉、冲脉循喉咙,络于口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