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主目录
  返回首页 > 耳鼻咽喉疾病自测
 
  知识讲座
鼻病知识
咽喉病知识
耳病知识
咽喉病知识 首页 > 知识讲座 > 咽喉病知识
一、咽的应用解剖学
时间:2013-7-16 9:40:02 浏览:2896次
 

    咽上起颅低,下达第6颈椎平面,长约12cm,,前后扁平,上宽下窄,略呈漏斗形,是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咽前面通鼻腔、口腔和咽喉,后壁与椎前筋膜相邻,下端相当于环状软骨下缘与食道口连接。

                                         咽的分部

 咽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图2-1-1,

        

 鼻咽(nasopharynx)从硬鄂向后作一假想延长线,此线平面以上的咽部称鼻咽,也称上咽(epipharynx)。其顶壁由蝶骨体及枕骨底部构成,呈穹窿状。顶部与后壁交界处有淋巴组织团块,名腺样体。前方以后鼻孔为界通入鼻腔。后壁连接第12颈椎。下方与口腔相通,但在吞咽时,因软腭上提与咽喉壁接触,鼻咽与口咽暂时隔开。鼻咽两侧有咽鼓管的咽口,约在下鼻甲后端后方约1 cm处。咽口后上方有一隆起,称咽鼓管圆枕(torus tubalis)圆枕后上方有一凹陷区,称咽隐窝(pharyngeal recess),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且该处接近颅底之破裂孔,鼻咽恶性肿瘤常循此侵入颅内。咽鼓管周围有散在的淋巴组织,称咽鼓管扁桃体(tubal tonsil) 

 口咽(oropharynx)位于鼻咽以下舌骨延线以上的部分,一般称称咽部即指此区。前方经咽峡与口腔相通。所谓咽峡,乃上由悬雍垂(uvula)和软腭游离缘、下由舌背以及两侧由鄂舌弓(palatoglossal arch)和鄂咽弓(palatophayngeal arch)围成的环形狭窄部分,鄂舌弓和鄂咽弓之间为扁桃体窝,(鄂)扁桃体即位于其中(图2-1-2)。在每侧鄂咽弓的后方有纵行条状淋巴组织,名为咽侧索(lateral  pharyngeal bands)。后壁粘膜下有散在的淋巴滤泡。

 口腔顶盖称鄂。前方为硬鄂,由鄂骨组成。后方为软鄂,组成软鄂的肌肉有鄂帆张肌、鄂帆提肌、舌鄂肌、咽鄂肌、悬雍垂肌等。口腔下方乃舌和口底部。舌由肌肉群组成,舌背表明粗糙,覆盖复层扁平上皮,与舌肌紧紧相连。后端有盲孔,为胚胎甲状舌管咽端的遗迹。舌下面的舌系带(frenulum linguae)粘膜结体组织突出于中央,向下移行于口底,两侧有颌下腺开口处。偶见舌系带过短,舌伸展受阻,影响构语。

喉咽(larngoppharynx)舌骨延线以下部分为喉咽,也称下咽(hypoppharynx)。前方通口腔,下短在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连接食管,该处有环咽肌环绕。在会厌前方,舌会厌外侧壁(lateral glossoepiglottic fold)和舌会厌正中襞(median glossoepiglottic fold)之间,左右各有一会厌谷(异物常停留于此处。两侧杓会厌襞的外下方有黎状窝(pyriform sinus),喉上神经内支经此窝入喉并分布于粘膜之下。两侧黎状窝之间,环状软骨板之后方称环后隙(postcricoid space),其下方即为食道口。

                                         咽壁的构造

咽壁的分层  咽壁从内到外有4层,即粘膜层、纤维层、肌肉层和外膜层。

1. 粘膜层  鼻咽的粘膜与鼻腔及咽鼓管粘膜相连接,其表层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中含混合腺。口咽及喉咽的粘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粘膜下层有粘液限,分泌液体,湿润咽部粘膜。

2. 纤维层  位于粘膜层与肌肉层之间,由结缔组织构成,上方附丽于枕骨底部及颞骨岩部,上厚下薄。在咽后壁中线之部分特别坚韧,形成咽缝

pharyngeal raphe),为咽缩肌的附着处。

3肌肉层  按其功能的不同,分为3组:

(1) 咽缩肌组:有咽上、中、下三缩肌,此三肌由下而上呈叠瓦状排列。咽缩肌收缩时,咽腔缩小,将食物压入食管。

(2) 提咽肌组:主要为茎突咽、咽腭肌等。提咽肌收缩时可使咽喉上举,协助完成吞咽动作。

(3) 腭帆肌组:包括腭帆提肌、腭帆张肌、咽腭肌、舌腭肌和悬雍垂肌等。具有缩小咽峡、关闭鼻咽、分隔鼻咽与口咽的作用。

4外膜层  覆盖于咽缩肌之外,上薄下厚,系颊咽筋膜的延续。

筋膜间隙  在咽壁的后方及两侧,有由颈部筋膜构成的潜在性蜂窝组织间隙。由于这些间隙的存在,在吞咽动作及颈部活动时,软组织才能协调一致,获得正常的生理功能。咽部的众多间隙中较重要的有咽后隙及咽旁隙。(2-1-3

                 

1. 咽后隙(retropharyngeal)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上起颅底,下达第12胸椎平面,两侧以薄层筋膜与咽旁隙相隔,中间有咽缝将其分为左右两部分。隙内有疏松的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在新生儿,约含有8~10个淋巴结,于3~8岁时逐渐萎缩消失,但也有存留2~3个者。扁桃体、口腔、鼻腔后部、鼻咽、咽鼓管及鼓室等处的淋巴引流于此。因此,这些部位的炎症可引起咽后淋巴结感染化脓,脓肿偏于一侧,以小儿多见。

2. 咽旁隙(parapharyngeal)也称咽上颌间隙(pharyngomaxillary)。位于咽后隙的两侧,左右各一,形如椎体,底向上,尖向下。上界为颅底,下达舌骨大角处;内侧以颊咽筋膜及咽缩肌与扁桃体相隔;外壁为下颌骨升支、翼内肌和腮腺包囊的深面;后壁为颈椎前筋膜。颈椎及其附着肌肉将此隙分为前后两部。前隙较小,内侧与扁桃体相邻,扁桃体炎症可扩散及此隙;后隙较大,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及交感神经干等通过,内有颈深淋巴结上群,咽部感染可向此隙蔓延。

                                       咽的淋巴组织

    咽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有些聚成团块如扁桃体,有些为淋巴滤泡散在粘膜下,彼此有淋巴管相通,形成一环,称内环;包括腭扁桃体、腺样体、舌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咽侧索以及咽后壁淋巴滤泡等。内环淋巴并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又互相交通,形成外环(图2-1-4)。了解咽淋巴环的联系,对咽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大意义。若咽部的感染或肿瘤不能为内环的淋巴组织所局限,可扩散或转移至相应的外环淋巴结。

                        

腭扁桃体   习称扁桃体,位于口咽两侧由腭舌弓和腭咽弓围成的扁桃体窝内,为咽淋巴组织中最大者。

     1.扁桃体的结构   扁桃体大体可分内侧(游离部)和外侧(深部)二部。外侧包裹一层包膜,与咽上缩肌邻接,中间为一潜在间隙,内有少许疏松组织。如有扁桃体周炎发作,包膜将与肌肉粘连。扁桃体内侧游离面覆盖鳞状上皮的粘膜。粘膜上皮向扁桃体实质陷入形成6~20个隐窝(crypts)。隐窝呈分支状盲管,深浅不一,易为细菌、病毒存留繁殖,形成感染“病灶”(图2-1-5)。扁桃体上下均有粘膜皱襞连接。上端称半月襞(semilunar fold,连于腭舌弓和腭咽弓相交处。下端称三角襞(triangular fold,由腭舌弓延伸覆盖扁桃体前下部。

                        

扁桃体为淋巴组织构成,内含许多结缔组织网、淋巴滤泡间组织。结缔组织来自扁桃体包膜,形成支架,或称小梁。在小梁之间有许多淋巴滤泡,滤泡中有生发中心,细胞多呈丝状分裂。滤泡间组织为发育期的淋巴滤泡。

2扁桃体的动脉  有五,均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1)腭降动脉,为上颌动脉的分支,分布于扁桃体上端及软腭。(2)腭升动脉。(3)面动脉之扁桃体支。(4)咽升动脉扁桃体支,以上4支均分布于扁桃体及腭舌弓、腭咽弓。(5)舌背动脉,来自舌动脉,分布于扁桃体下端(图2-1-6)。

                     

扁桃体包膜外有一静脉丛,将静脉血流入咽静脉丛及舌静脉,最后汇入颈内静脉。

扁桃体由咽丛、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以及舌咽神经的分支所司理。

腺样体  又称咽扁桃体(pharyngeal tonsil,位于鼻咽顶与后壁交界处,形成半个剥皮桔子,表面不平,有5~6条纵行沟裂易存留细菌。居正中之沟裂最深,此处有时可见胚胎期残留的凹陷,称咽囊(pharyngeal bursa)。腺样体与咽壁间无纤维组织包膜,故手术切除不易彻底。腺样体出生后即存在,6-7岁时最大,一般在10岁以后逐渐萎缩。

              咽的血管、神经及淋巴

动脉  来自咽升动脉的咽支,面动脉的腭升动脉和扁桃体动脉,舌动脉的舌背支以及腭降动脉。

静脉 经咽静脉丛与翼丛相通,汇入面静脉和颈内静脉。

神经 咽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来自由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咽支及交感神经构成的咽(神经)丛(pharyngeal plexus),但鼻咽上部的感觉为三叉神经所司。

淋巴 咽部淋巴均流入颈深淋巴结。鼻咽部淋巴先汇入咽后淋巴结,而后进入上群的颈深淋巴结。口咽部淋巴主要汇入下颌角淋巴结,喉咽部淋巴管穿过甲状舌骨膜,继汇入颈内静脉附近的淋巴结区(中群)。

 
 
Copyright © 2012 移动医疗.中国(www.klyidongyil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11-85667550 85673546 传真:0311-85667550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区槐安东路与谈固南大街交口东行100米路南 邮编:05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