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中医称为喉槁。
【病因病理】
本病主要有肺、脾、肾虚损,兼以燥邪,湿热、瘀血留滞喉门所致。
(1)素体阴虚,或高温作业,居处高原,气候干燥及用声过度,耗伤肺阴,津不承喉,兼以燥邪袭喉,复劫津液,致喉肌失润而渐萎。
(2)饥馁劳倦,后天失养,久病体弱,伤脾耗血,喉肌失养,兼以湿热滞喉,蒸灼喉肌,而致枯萎。
(3)先禀不足,房劳过度,久病伤肾,肾阴不足,虚火灼喉,久而炼津滞血,瘀血阻喉,心血不达而喉肌干萎不荣。
【临床症状】
(1)无季节性,成年人多见,女性较男性高发。
(2)多继发于萎缩性鼻炎、咽炎。
(3)喉干燥、灼热、粘堵感,或有刺痛,呼气臭,痉挛性咳嗽,常咳出痂皮或粘稠分泌物,痂皮带血丝,晨起咳嗽尤重,发声费力或嘶哑,讲话、用嗓多则喉干声嘶加重。
(4)见喉粘膜淡红或暗红,干燥无光,乏津、粗糙、覆有黄绿浅表糜烂;声带薄而乏力,内收不全。剧咳后声带常微有出血。
【鉴别诊断】
应与慢性喉炎、喉硬结病鉴别。
【辩证施治】
1、内服药疗法
(1)阴虚肺燥证:喉间干燥刺痒微痛,发声费力或嘶哑,讲话、用嗓则诸症加重。干咳阵作,或痰少而粘、喉粘膜淡红,干燥乏津,轻度萎缩,有少量薄痂,声带薄痂,声带变薄乏力,口鼻干燥,舌红少苔,脉细弱。治宜养阴生津,清燥润肺。方用咽速清含片E型,每次2片,每日3次,含化,同时用咽速清袋泡茶E型,每次1代,每日3次熏蒸咽10分钟后饮服。
(2)脾虚血弱证:喉内干涩粘堵不适,声音嘶哑,咳痰粘稠秽浊,或黄绿而臭,或咳出的黄褐色浊痂,清晨或劳倦时尤甚,喉粘膜干枯不荣,附有粘秽分泌物,或有痂皮聚结,声带萎弛乏力,倦怠身重,纳差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或黄腻,脉缓弱。治宜健脾益气,养血润喉。方用咽速清含片E型,每次2片,每日3次,含化,同时用咽速清袋泡茶T型,每次1代,每日3次,水泡服。
(3)阴虚挟瘀证:咽部干涩刺痛,灼热不适声音嘶哑经久不愈,干咳少痰,或痰带血丝,喉粘膜及声带暗红,干枯萎缩,粘附痂皮,声带微软乏力,或唯有出血,鼻咽干燥,口干口渴,夜间尤甚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或暗红乏津,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肾,活血化瘀。方用咽速清含片E型,每次2片,每日3次,含化,同时用咽速清袋泡茶Q型,每次1代,每日3次,水泡服。
2、外用药疗法
喷用咽速清雾化剂,每日3次。
【护理预防】
(1)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减少粉尘刺激。
(2)饮食宜清淡甘润,富于营养,少食辛辣炙煿,戒烟酒。
(3)从事高温、化工、高粉尘及长期在有害气体环境中工作应加强防护。
(4)根治萎缩性鼻炎、咽炎及邻近器官慢性疾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