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中医称为声带麻痹。
【病因病理】
(1)嗜烟酒肥甘痰浊内生,风感风邪,风引痰动,中于喉络。
(2)因外伤、手术损伤血脉或邻近器官病变压迫筋脉,及邪毒犯喉,阻滞脉络,致气血瘀阻。
(3)素体多病,耗伤肺肾之气,致肺肾虚损,喉肌失养,筋脉痿疭,声带运动失灵。
(4)劳倦内伤,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喉肌失用。
【临床症状】
(1)无季节性。成年人多见,中年发病多见。临床根据运动神经分支的不同病变有不同表现。
(2)麻痹分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以周围性多见。临床根据喉运动神经分支的不同病变而偶不同表现。
1) 喉上神经麻痹:一侧发病者表现为发声力减弱,音调粗而低沉,易疲劳,不能发高音。发声时,在患侧环甲肌触诊无收缩感,用力向上推环状软骨可使发音暂时好转;喉镜检查见患侧声带松弛,偏离中线,且较健侧声带略低,患侧感觉丧失。两侧麻痹者,饮食易呛,声音低沉而粗,易倦,高音难出;喉镜检查见患侧声带皱缩,边缘呈波浪状,声门不偏斜,但多闭合不全,外展、内收仍正常,喉粘膜感觉全失。
2)喉返神经麻痹:一单侧麻痹为多见,左侧较右侧易发病。单侧麻痹者,早期有发声嘶哑,易疲劳,说话有漏气感,,患侧声带固定于旁正中位;后期出现代偿,发音好转,健侧声带超越中线向患侧靠拢,患侧声带可稍有萎缩。两侧麻痹者声音嘶哑无力,说话费力,犹如耳语声,自觉气促,易呛咳,喘鸣;检查见双侧声带固定于旁正中间位,不能闭合,亦不能外展。起病急者,两侧声带呈正中位,吸气性呼吸困难明显,甚有窒息之虞。
3)混合性喉神经麻痹:既喉返神经与喉上神经全部麻痹。单侧者声音嘶哑,患侧声带固定于中间位。后期因健侧声带代偿而发音稍好转。双侧者呼吸困难,失音,两侧声带均称中间位。
【鉴别诊断】
应与喉肌无力症相鉴别。
【辩证施治】
(1)风痰中喉证:起病较急,声音嘶哑,甚或失音,喘鸣急促喉间痰鸣,呛咳、。声带麻痹多为双侧性,或单侧突然运动失灵,发声费力,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宜祛风涤痰,通络开音。方用咽速清含片T型,每次2片,每日3次,含化,同时用咽速清袋泡茶T型,每次1代,每日3次,水泡服。
(2)气血瘀阻证:声音不扬或嘶哑,胸闷胁胀,喉间刺痛,声带麻痹,喉粘膜色暗,或外伤手术后猝然失音,声带色红,运动失灵,或声带麻痹久而不复,舌暗红或生瘀点,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方用咽速清含片Q型,每次2片,每日3次,含化,同时用咽速清袋泡茶Q型,每次1代,每日3次,水泡服。
(3)肺肾虚弱证:声音不扬,后音不足,易于疲劳,或声音嘶哑,日久不复,声带运动失灵,或有轻痿,气短懒言,咳嗽喘息,呼多吸少,精神不振,腰膝无力,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沉弱。治宜温补肺肾,圆金复声。方用咽速清含片E型,每次2片,每日3次,含化,同时用咽速清袋泡茶E型,每次1代,每日3次,水泡服。加六味地黄丸联合应用。
(4)脾气虚弱证:声音不扬或嘶哑,劳而尤甚,缠绵不愈,声带麻痹松弛或轻痿,倦怠乏力,纳差便溏,懒言思卧,头晕头重,舌淡苔白,脉缓弱。治宜健脾益气,升清养喉。方用咽速清含片E型,每次2片,每日3次,含化,同时用咽速清袋泡茶E型,每次1代,每日3次,水泡服。加补中益气丸联合应用。
【护理预防】
(1)寻找原发病因,去除治病因素。
(2)急性期应适当休息,减少发声。
(3)呛食者,可行鼻饲饮食与服药。
(4)及时清除喉间分泌物,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5)避风寒,省房事,戒辛辣烟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