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杓后肌(PCA)是主要的声门开肌,它的收缩效果如图3.4a所示。但它们收缩时,将杓状软骨的肌突拉向前下方并使声带向中线靠拢,同时将杓状软骨体之间的距离拉开。
杓肌(IA)的收缩运动如图3.4c所示,杓肌包括杓横机和杓斜肌,它们的功能是拉近杓状软骨体。
甲杓内、外机束的收缩运动如图3.4b所示,它们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声带的张力和厚度,由此来调整声门关闭程度与声带紧张度之间的最佳协调状态。
嗓音生理学阐明了图3.2所描绘的四类收缩运动为何不能割裂开来,因为它们几乎同时收缩。我们应从整体上来把握发声的机理,而不只是锻炼单根肌肉或单组肌肉群。所有的喉肌同时得到训练,并与呼气相协调,这样就能使发声功能亢进或发声功能低下在不同的声门下压获得平衡。也就是说,声带能够被训练成在最有效的声门闭合状态下产生振动。
二、第二项重要的调整工作
现在我们就本篇提到的第二个必要的调整进行一些说明。声带只有在适当的气流速度和声门下压时能产生振动。当声门关闭成发声状态时,如果声门下压太高,嗓音中将出现一种可听见的声门擦音八人被称作气息声或耳语声。
如果声门下压太低,嗓音将出现吱嘎声,或几乎不产生振动。因此最有效的起音运动需要在呼气运动(声门下压与气流速度)和在前发声阶段声带闭合运动(既位置和肌张力)之间寻求平衡,呼吸运动应适度。
发声至少需要2cmH2O的声门下压和接近100ml/sec的气流速度。正常发声在6cmH2O的声门下压时需要150ml/sec的气流速度。然而在说话时还必须提供足够的语气变化(如强度变化,语调变化,响度变化等),呼气肌群应能在更大的声门不压的范围内进行调整,这一范围近似为2-30cmH2O,同时呼气肌群应能使气流速度达到1,000ml/see6以上。呼吸运动就能在较舒适的状态下产生上述必要条件。
三、第三项重要的调整工作
最后,我们进行第三项调整。声门关闭与呼吸开始之间的时间协调十分重要,这两者之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在声门完全关闭之前气流已经呼出,发声开始了,那么起音是气息声(breathy)既是送气声(aspirste),如/h/.这种发生情况可描述为气息音或称起音(soft glottal attack).气息声/h/在声带向中线靠拢的过程中逐渐加重,而在声门完全关闭时停止。习惯性的气息音或软起音被认为是病理性的,特别是在这类气息声出现在元音的前面时,使元音强度减弱,发声质量下降。
第二种情况是,当两侧声带达到完全闭合时,呼吸运动正好开始,这是最佳的起音状态,这种起音方式波称为“同对撞机”。(图3.5)所示的光电声门图就是这种起音方式。
另外,肌电图研究显示呼气肌群的兴奋刺激与喉内肌群的兴奋刺激之间应该达到精确地协调。在发单个元音时,在起音前50到400毫秒,环杓侧肌的肌电运动就已开始,接着50到100毫秒以后,腹肌运动开始,并建立起声门下压。
第三种情况是,如早声门在呼吸运动开始之前就已关闭,那么起音是突然的,是像被声的(explosive)。在声带正式振动之前,声门下的高压必须克服声带的抵抗作用,这种起音方式通常被称为硬起音(hard glottal attack)或声门颤动(glottal shock)。由于硬起音给声带增加了多余的负担,因此当声带处于病理状态时(如慢性喉炎或血管隆起)时则可能受到损伤。当一个单词的起始音为元音时,硬起音现象非常普通,常常出现在运动亢进性发声困难(hyperkinetic)的疾病当中。严重时导致声带水肿、声带小结、声带边缘息肉或引起肌张力的过度代偿。